在中国跳水队的辉煌历史中,陈艾森的名字注定会被铭记。这位出生于1995年的广东小伙,凭借其独特的“比赛型”特质,在国内外赛场上屡创佳绩,成为继田亮之后又一位集奥运会、世锦赛、世界杯冠军于一身的男子跳台“大满贯”得主。
什么是“比赛型选手”?
所谓“比赛型选手”,指的是那些在训练中或许不是最耀眼,但一到正式比赛就能爆发出惊人能量的运动员。陈艾森正是这类选手的典型代表。他的教练曾评价:“训练时他可能只发挥80%,但站上跳板那一刻,他能拿出120%的状态。”这种特质让他在关键时刻总能顶住压力,比如2016年里约奥运会男子10米台决赛,他在最后一跳顶住对手反扑,以近乎完美的表现锁定金牌。
天赋与努力的双重加持
陈艾森的成功绝非偶然。他6岁开始练习体操,10岁转项跳水,早年经历让他兼具力量与柔韧性。但更关键的是他的“大心脏”——2015年喀山世锦赛,首次参加世界大赛的他顶住压力夺得双人金牌;2017年布达佩斯世锦赛,他在感冒发烧的情况下仍卫冕冠军。这些战役完美诠释了“比赛型选手”的含金量。
“比赛时我的脑子里只有一个念头:把每一个动作做到极致。”——陈艾森赛后采访
突破极限的2021年
随着年龄增长,陈艾森开始面临伤病和状态波动的挑战。但在2021年东京奥运会周期,他主动求变:增肌强化力量、加练难度动作407B(向内翻腾三周半屈体)。尽管最终未能卫冕,他与曹缘搭档的双人10米台银牌依然展现了老将的坚韧。赛后他红着眼眶说:“我尽力了,这就是竞技体育的魅力。”
如今,陈艾森虽逐渐淡出一线,但他留下的“比赛型”精神仍在激励年轻队员。正如央视解说员评价的那样:“他不是天才型选手,但他是用每一跳书写传奇的斗士。”或许,这正是体育精神最动人的模样。